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朱诚泳明 1458年11月15日 — 149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58—1498 【介绍】: 安徽凤阳人
宗室。
号宾竹道人
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
弘治元年袭封秦王
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
工诗。
著有《经进小鸣集》。
卒谥简
王惠王公锡子,康王孙,太祖来孙。
自号宾竹道人
弘治元年镇安王袭封,十一年薨。
有《经进小鸣稿》十卷。
(《四库总目》:诚泳诗,古体清浅而质朴,近体谐婉可诵,七绝尤为擅场。
如《秋夜》诗云:「霁月满窗明似昼,梧桐如雨下空庭。
」又云:「空庭久坐不成寐,明月满阶砧杵声。
」又《山行》诗云:「啼鸟无声僧入定,半岩风落紫藤花
」皆风骨戌削,往往有晚唐格意。
尔时馆阁之中,转无此清音矣。
列朝诗集》:王年十岁,康王妃陈教以小学,日记唐诗一章。
王闻吴人汤潜,名能诗,请为教授,传声律之学。
嗣位,日赋一诗,积三十年。
王醇雅有简押,博通群书,布衣蔬食,延揽文儒,竟日谈论不倦。
护仪子弟得入黉宫,自王始也。
诗曰《宾小鸣集》。
嘉靖元年,王孙定王惟焯表上之,诏送史馆
田按:秦简王诗色丽音婉,不傀日课一诗之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辛旽元末明初 ? — 1371
辛旽(初名遍照。
玉川寺婢之子以母贱。
不齿于其徒) 恭悯王
尝梦人拔剑刺己。
有僧救得免。
王志之。
金元命以遍照。
见其貌。
惟肖。
王大异之。
与语颇辩给。
自谓得道。
王大悦
屡召入内。
李承庆见之曰。
乱国家者。
必此髡也。
郑之云亦以为妖人。
欲杀之。
王密令避之。
二人既死。
乃长发为头陀。
名辛旽
复来谒。
始入内用事。
称为师傅。
咨访国政。
言无不从。
人多附之。
士大夫之妻妾。
以为神僧。
听法求法而至。
辄私焉(丽史提纲)。
右正言李存吾曰。
妖物误国。
不可不去。
遂上疏曰。
辛旽常骑马出入红门
与殿下并据胡床
其在家寄相拜庭下。
皆坐待之。
虽崔元金仁俊。
亦未有如此云云。
主大怒。
命焚其疏。
存吾面责之。
辛旽与王对床。
存吾叱之曰。
老僧何得无礼。
惶骇不觉下床。
王愈怒。
下巡军狱鞠之。
贬为长沙监务。
王纳王氏安氏为妃。
一日内宴。
二妃侍立。
辛旽谓王曰。
二妃年少。
圣体不已劳乎。
其褒慢无礼类此。
玄风人郭仪
每过俗节。
备酒馔往灵山
父坟。
不相识。
闻之惊喜。
召拜正言(并丽史)。
以遍照。
为守正履顺论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韩三重大匡领都佥议使司判监察司事鹫城府院君提调僧录司事兼判书云观事。
始称姓辛。
改名旽
初王在位日久。
宰相多不称意。
尝以为世臣大族。
亲党根连。
互为掩蔽。
草野新进。
矫情饰行。
以取名望。
及其贵显。
自耻门地卑寒。
连姻大族。
尽弃其初儒生。
儒而少刚。
又有门生座主
同年之号。
党比徇情。
三者不足用也。
思情离世独立之人。
以革因循之弊者久矣。
及见吨。
以为得道寡欲。
且出于贱微。
更无亲比。
任之大事。
则必径行。
而无所顾籍。
故拔于髡缁
授以国政而不疑也。
王请屈行以救世事。
阳不肯。
以坚王意。
王强之。
曰。
尝闻国王大臣
多信谗间。
慎无如此。
乃可福利世间也。
王乃手写盟辞曰。
师救我。
我救师。
死生以之。
无感人言。
佛天證明。
于是与议国政。
用事三旬。
罢逐亲勋名望家宰台谏。
皆出其口。
领都佥议久虚其位。
至是自领之。
始出禁中。
寓奇显家百官诣门议事。
以辰巳圣人出之谶。
昌言曰。
所谓圣人岂非我欤。
初显后妻寡居。
为僧得通。
后乃归显。
贵。
主显家又通。
以显妻主中馈。
贪淫日甚。
货赂辐凑。
居家饮酒啖肉。
恣意声色。
谒王则清谈。
龁菜果茗饮。
幸演福守。
大设文殊会中。
佛殿结䌽帛。
为须弥山。
环山燃烛。
大如程。
高丈馀。
夜明如昼。
丝花彩凤。
炫耀人目。
币用䌽帛十六束。
选僧三百。
绕须弥山作法。
梵呗震天。
执事者无虑八千人。
王与辛旽坐须弥山东。
两府礼佛。
白王曰。
善男女愿从上结文殊胜因。
请许诸妇女上殿听法。
于是士女杂还。
寡妇至有为冶容者。
及至饭僧。
王手擎金炉。
遂僧行香。
略无倦容。
以饼果散于妇女。
咸喜曰。
佥议乃文殊后身也。
士女饫珍羞或弃地。
一会所费至钜万。
王命忽赤忠勇卫二百五十人。
昼夜卫
是日。
暴风终日。
黄尘涨天。
会凡七日。
而暴风三日。
大霜三日。
命起楼于宫门东。
大陈百戏。
击毬以观之。
辛旽骑马至都评议司幕前。
宰相皆起立拱手。
马而与语。
服饰一如王。
见者不能辨。
愤其无礼。
以僧千禧为国师
禅显为王师。
二僧皆所善者也。
王九拜。
禅显立受。
百官朝服就班。
独戎服立殿上。
每王一拜。
辄啧啧称叹。
私语宦者曰。
主上礼容。
天下稀有。
其阴媚取宠如此。
史官尹绍宗在傍。
顾谓曰。
无忘国书事。
吾将取观之。
初禅显之未封也。
绍宗族僧夫目谓绍宗曰。
之贪暴。
犬豕不若。
必误国家。
禅显附之。
吾不忍见。
遂逃入山。
元使乞彻至问曰。
闻尔国有权王。
何在。
时中国谓吨为权王故云。
王步行辛吨家。
置酒落成。
初吨在奇显家。
奉先寺松冈出入王宫。
冈西南隙地。
白王曰。
幸此就构小房。
则庶便老仆进退。
王许之。
分其党督役。
不日而成。
又于止园作别室。
重门深幽。
明窗净几。
焚香独坐。
萧然若无欲者。
许奇显妻及二婢出入。
凡陷罪者。
求官者。
必遣妻妾。
先赂显妻内谒。
显妻出谓曰。
别室甚狭。
不可著表衣。
又不可率从者以入。
其妻妾去表衣。
以短衫赉贿货独入。
具陈所欲。
独与相对。
丑声流闻。
显与妻事
朝夕不离侧。
若老奴婢然。
知都佥议吴仁泽。
与前侍中庆千兴。
前评理睦仁吉。
三司右使安遇庆。
三司右使金元命。
副使赵希古。
开城李珣
评理韩辉鹰扬上护军赵璘
上护军顺。
议曰。
辛旽邪佞阴狡。
好谗毁人。
斥逐勋旧。
杀戮无辜。
党与日盛。
道诜记有非僧非俗乱政亡国之语。
必是此人。
将为国家大患。
宜白王早除之。
判书辛贵。
闻以告
入告于王曰。
山水间一袖者也。
上勤令至此。
不敢违命。
思欲去汗恶用贤良。
使三韩百姓粗得平安。
然后将一衣钵。
还向山林。
今国人将杀
愿上哀矜。
上惊问之。
俱以贵语对。
乃命系仁泽等巡军鞠之。
杖流仁泽希古千兴元命遇庆仁吉于南裔。
没为官奴。
籍其家。
又流于外。
后仁泽闻必欲杀己。
乃逃。
系仁泽妻子于巡军。
又以判司仆寺事玉天
尝养仁泽小子。
疑与仁泽同谋。
痛行栲椋。
辛死狱中。
获仁泽杖烽卒。
初以僧行。
见信于王。
既纳金女。
又蓄妾无算。
卿大夫妻貌美者。
招私之。
凡在朝者。
恩畏威。
争献臧获宝器。
王犹以不受禄。
不近色。
不置田园。
信重之。
恣行威福。
恩雠必复。
世家大族诛杀殆尽。
人视若虎狼。
至使仕者夜直其第。
论资授官。
出则侍中以下拥前后。
道路为之填塞。
市不开货。
崔思远为腹心。
李春金兰为羽翼。
党与满朝。
王亦有不自安之意。
称领相而不敢官。
自知鸱张大甚。
恐王忌之。
遂谋不轨。
及王谒宪景二陵。
分遣其党。
设伏道傍。
约行大事。
及王还宫。
谓其党曰。
何不如约。
其党曰。
见上仪卫甚盛。
不忍犯也。
怒且骂曰。
尔辈诚怯懦不用者也。
自是日夜聚谋。
更刻日举事。
门客选部议郎李韧。
备知凶谋。
阴籍记之。
事迫乃匿姓名。
称为寒林居士
为书夜投宰相金续命第。
即微服亡去。
续命以其书闻王。
命巡卫府收捕党。
显思远郑[采-木+电]汉陈𠃔俭奇仲脩韩乙松高仁[咒-几+尤]鞠之。
王始疑韧诬搆。
不之信。
及讯其党皆服。
遂诛党与。
王叹曰。
益齐尝言。
非端人。
必贻后患。
先见之明。
不可及已。
臣等按人君之为国。
莫先于堲谗远佞而已。
之将不利于宗社。
有耳目者所共见知。
郑世云李承庆尝杀欲之。
王劝使潜避。
李齐贤李仁复韩脩亦言非端人。
王独迷而不悟。
听之不察。
用之勿疑。
任之益专。
信谗贼而养寇盗。
后虽噬脐得乎。
多见其王之惑也。
两府台谏理部上书曰。
大逆天下万世之所不容。
辛旽本一微僧。
滥遇上知。
位极人臣。
而进退百官。
颐指气使。
视其附己与否。
而予夺之。
广植𠒋徒。
觊觎非分。
幸赖祖宗之灵。
殿下先见之明。
阴谋发觉。
乃用宽典。
止于流放。
三韩缺望。
之党与。
岂惟思远显等七人而已。
伏望殿下断以大义。
极刑。
籍没家产。
并夷其党。
以快众心。
王从之
大司成林扑判事金斗。
于水原。
初王与春富等同盟。
至是授扑盟书。
使示数曰。
迩尝谓。
近妇女。
所以道引养气。
非敢私之。
今闻至生儿息。
是在盟书者欤。
城中甲第至七。
是在盟书者欤。
如是者数事。
数罪讫可焚此书。
朴至水原。
使人诈报宣召。
喜曰。
今日召还。
益为阿只我也。
阿只方言小儿之称。
当刑。
束手乞哀于朴曰。
愿公见阿只活我。
乃诛之支解。
以徇枭首京城
性畏畎犬。
恶射猎。
且纵淫。
常杀乌鸡白马。
以助阳道。
时人谓为老狐精。
高丽有国。
将五百年。
天之眷顾已怠。
既生庸暗悖戾之恭悯
又生奸轨𠒋逆之辛旽
王本信佛。
为之谈空以谀之。
王梦既惑。
为之矫饰以媚之。
既得志。
固宠弄权。
蔑上下之分。
毁君臣之体。
服御卫。
一如其君。
公卿大夫皆出其门。
党与既众。
潜图不轨。
天下古今之大要覆载所不容也。
何人哉。
其罪逆如是其极。
而天不速罚殛之。
以至今日。
亦何理哉。
天若眷佑高丽
扶持而全安之。
则虽有此之奸逆。
而郑世云得以杀之。
李存吾得以黜之。
李齐贤得以斥之。
将何以售其奸哉。
惟其有是
而有是恭悯也。
之子孙。
恭悯之宗社。
恭悯卒为亡国之主。
呜呼仁爱人君者天心也。
而靡常难谌者亦天命也。
天之于高丽
非不眷眷唇。
恭悯曾不敬天怒天渝自绝于天。
此天命之所以靡常而有时乎难谌也。
何独诿诸数乎。
后之为人君者。
可不知骏命之不易。
恭悯为殷鉴也哉(并通鉴)。
辛旽秉国政。
显家通其妻。
闻士大夫妻妾有姿色者。
以微谴囚其夫。
令传报其家。
若主妇诉其冤。
则可免。
其妇即就家入中门。
去其婢仆。
独坐书堂。
随意纵淫。
因放其夫(丛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求那跋摩南朝宋 365 — 429年9月28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功德铠。
刹利种。
世王罽宾国
大父呵黎跋陀
此云师子贤。
僧伽阿难。
此云众喜。
皆有奇德。
跋摩年十四。
天姿秀发。
其母尝须野兽肉羹。
使办味。
跋摩曰。
有生之类。
莫不恶死。
以彼之所恶。
充己之所嗜。
岂亦仁人之用心哉。
母恚曰。
汝谓端有地狱报耶。
佗日我替汝偿。
所不悔也。
已而跋摩偶覆羹烂手。
谓母曰。
痛可柰何。
母其替我乎。
母笑曰。
痛在汝。
我安能替耶。
跋摩跪曰。
杀寔三涂极苦之因。
身作身受。
固无替理。
昨者大人之言。
其无乃过乎。
母为止杀。
终其身。
年十八。
去为沙门
有相者曰。
君三十当南面称孤。
今兹出家。
其获道果必矣。
及期王薨。
国人欲迎立之。
跋摩翻然自引。
狮子国
入阇婆。
阇婆王婆多伽母先梦圣者至。
见跋摩从受五戒。
王始不信。
以母故。
亦从受焉。
久之乃笃信。
邻国来寇。
王将禦之。
因问跋摩以不战而胜之术。
对曰其惟慈悲乎。
虽然国有患难。
而岂可弗加驱驰哉。
王行矣。
既凯旋。
王中流矢。
跋摩咒水洗之而愈。
王欲出家。
群臣固争不可。
王曰吾有三愿。
苟诸君听之。
则吾亦当听诸君请。
不然则否。
其一应同奉大和尚
其二应禁杀。
其三应有馀积。
以赈给贫乏。
于是群臣谨奉约。
而率遵五戒。
王躬治精舍。
以延跋摩。
名震诸国。
元嘉元年九月
师沙门慧观慧聪等。
表请迎至。
交州刺史
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航海以往至广州
诏听乘驿诣阙。
道由始兴。
爱其虎市山。
形类耆阇。
因改山中寺额为灵鹫。
留居之一年。
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将死。
说法安慰。
而家人梦其在寺为众僧讲法。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东壁戏作定光儒童布发像。
极妙。
夜辄有光。
山故多虎。
自跋摩至屏绝。
禅定必累日。
寺僧尝遣沙弥侯之。
见白狮子。
仰蹑柱而戏。
弥空皆青莲华。
沙弥惊走大呼。
僧争至。
豁无所见。
八年正月建邺
引对。
劳问甚勤。
曰寡人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徇万几。
不获所愿。
法师远来陋邦。
何以见教。
对曰道在身。
不在事。
法由己。
不由人。
帝王所脩。
与匹夫异。
匹夫身贱名微。
言令不威。
傥不克己苦节。
何以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庶皆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不劳力。
则使风雨时若。
寒暑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以是为持斋不杀。
亦大矣。
安在辍半日之飧。
全一禽之命。
然后为弘济耶。
帝抚几叹曰。
俗迷远理。
僧滞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旷。
滞近教者。
但拘名相。
如法师所谕。
开奖人意。
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止祇洹寺。
讲法华及十地品。
法席之盛。
前所未见。
译菩萨善戒三十品。
优婆塞五戒法等二十六卷。
足成伊叶波罗所译杂心十卷。
元嘉六年
坐夏定林。
夏休还祇洹。
九月二十八日
中食未毕还室。
弟子从至。
泊然已化。
寿六十五。
则一日谓弟子曰。
我已證二果矣。
又说偈三十六行。
授阿沙罗曰。
可以示天竺僧。
及此土僧
有诏建塔。
译遗偈。
偈多不载。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舍。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寇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之。
有顷平复。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远挹风猷思欲参禀。
元嘉元年九月
文帝求迎请跋摩。
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隽等往彼祈请。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跋摩尝于别室坐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立。
亘室弥漫生青莲花
沙弥惊恐大呼。
往视师子豁无所见。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果。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趺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
莫能诏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
依外国法阇毗之。
春秋六十有五。
求那跋摩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
祖父呵跋陀
此言师子贤。
以刚直被徙。
僧伽阿难。
此言众喜。
因潜隐山泽。
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达深有远度。
仁爱汎博崇德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吾当代汝。
跋摩他日煮油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吾何能代。
跋摩曰。
眼前之苦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相公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当抚临大国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妙入禅要。
时号曰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罽宾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观风弘教。
识真之众咸谓已得初果。
仪形感物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梦见一道士飞舶入国。
明旦果是跋摩来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
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
即奉命受戒。
渐染既久专精稍笃。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𡨥相攻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贼便退散。
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更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恃险相对。
如失恩覆则黔首奚处。
大王天慈宁不悯念。
敢以死请申其悃愊。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同奉和上
二愿尽所治内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佥然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引材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导化之声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沙门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思欲餐禀。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请跋摩。
即敕交州刺史令汎舶延致等。
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
必希顾临宋境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不惮游方。
先已随商人竺难提舶欲向一小国。
会值便风遂至广州
故其遗文云。
业行风所吹遂至于宋境。
此之谓也。
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
于是复敕州郡令资发下京。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孤峰岭高绝。
跋摩谓其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别立禅室。
室去寺数里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湿。
时众道俗莫不肃然增敬。
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画作罗云像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每夕放光。
久之乃歇。
始兴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
茂之将死。
跋摩躬自往视说法安慰。
后家人梦见茂之在寺中与众僧讲法。
实由跋摩化导之力也。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
弄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
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
跋摩尝于别室入禅。
累日不出。
寺僧遣沙弥往候之。
见一白师子缘柱而上。
亘空弥漫生青莲华。
沙弥惊恐大呼往逐师子。
豁无所见。
其灵异无方。
类多如此。
文帝重敕等。
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达于建邺
文帝引见劳问慇勤。
因又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非由人。
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
将何为用。
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无劳力。
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谷滋繁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德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
然后方为弘济耶。
乃抚机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谓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
公王英彦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及十地。
法席之日轩盖盈衢。
瞩往还肩随踵接。
跋摩神府自然妙辩天绝。
或时假译人而往复悬悟。
祇洹慧义请出菩萨善戒。
始得二十八品。
后弟子代出二品。
成三十品。
未及缮写失序品及戒品。
故今犹有两本。
或称菩萨戒地
元嘉三年
徐州刺史王仲德彭城请外国伊叶波罗译出杂心。
至择品而缘碍遂辍。
至是更请跋摩译出后品。
足成十三卷。
并先所出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
凡二十六卷。
并文义详允梵汉弗差。
时影福寺尼慧果净音等。
共请跋摩云。
六年师子国八尼至京云。
宋地先未经有尼。
那得二众受戒。
恐戒品不全。
跋摩云。
戒法本在大僧众发。
设不本事无妨得戒。
如爱道之缘。
诸尼又恐年月不满。
苦欲更受。
跋摩称云。
善哉。
苟欲增明甚助随喜。
西国尼年腊未登。
又十人不满。
且令学宋语别因西域居士
更请外国尼来足满十数。
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
时有信者采华布席。
唯跋摩所坐华彩更鲜。
众咸崇以圣礼。
竟还祇洹。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毕。
先起还阁。
其弟子后至。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未终之前预造遗文偈颂三十六行。
自说因缘云。
已證二
手自封缄付弟子阿沙罗云。
我终后可以此文还示天竺僧。
亦可示此境僧也。
既终之后即扶坐绳床。
颜貌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
并闻香气芬烈。
咸见一物状若龙蛇。
可长一匹许。
起于尸侧直上冲天莫能詺者。
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阇毗之。
四部鳞集。
香薪成𧂐。
灌之香油以烧遗阴。
五色焰起氛氲丽空。
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
仍于其处起立白塔
欲重受戒。
诸尼悲泣望断不能自胜。
初跋摩至
文帝欲从受菩萨戒。
会虏寇侵彊未及咨禀。
奄而迁化。
以本意不遂伤恨弥深。
乃令众僧译出其遗文云。
前顶礼三宝  净戒诸上座 浊世多谄曲  虚伪无诚信 愚惑不识真  怀嫉轻有德 是以诸贤圣  现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尽时至 所获善功德  今当如实说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为劝众懈怠  增长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咸谛听 我昔旷野中  初于死尸 膀胀虫烂坏  臭秽脓血流 系心缘彼处  此身性如是 常见此身相  贪蛾不畏火 如是无量种  修习死尸 放舍馀闻思  依止林树间 是夜专精进  正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犹如对明镜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轻身极明净  清凉心是乐 增长大欢喜  则生无著心 变成骨锁相  白骨现在前 朽坏肢节离  白骨悉磨灭 无垢智炽然  调伏思法相 我时得如是  身安极柔软 如是方便修  胜进转增长 微尘念念灭  坏色正念法 是则身究竟  何缘起贪欲 知因诸受生  如鱼贪钩饵 彼受无量坏  念念磨灭 知彼所依处  从心猿猴起 业及业果报  依缘念念灭 心所知种种  是名别法 是则思慧念  次第满足修 种种法相  其心转明了 我于尔焰中  明见四念处 律行从是竟  摄心缘中住 苦如炽然剑  斯由渴爱转 爱尽般涅槃  普见彼三界 死焰所炽然  形体极消瘦 喜息乐方便  身还渐充满 胜妙众生相  顶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实正方便 渐渐略境界  寂灭乐增长 得世第一法  一念缘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谓无漏道 妄想及诸境  名字悉远离 境界真谛  除恼获清凉 成就三昧  离垢清凉缘 不涌亦不没  净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纯一寂灭 非我所宣说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说五因缘果 实知修行  名者莫能见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偏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修行众妙  今我不宣说 惧人起妄想  诳惑诸世间 于彼修利  我已说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缘起 摩罗婆国界  始得初圣果 阿兰若山寺  道迹修远离 后于师子国  村名劫波利 进修得二  是名斯陀含 从是多留难  障修离欲道 见我修远离  知是处空闲 咸生希有心  利养竞来集 我见如火毒  心生大厌离 避乱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业行风所飘  随缘之宋境 于是诸国中  随兴佛法 无问所应问  谛实真实 今此身灭尽  寂若灯火灭
此云功德铠。
本刹利种。
累世为王。
治在罽宾国
跋摩年十四。
机见俊达。
深有远度。
仁爱务善。
其母尝须野肉。
令跋摩办之。
跋摩启曰。
有命之类。
莫不贪生。
夭彼之命。
非仁人矣。
母怒曰。
设令得罪。
吾当代汝。
跋摩他口煮油。
误浇其指。
因谓母曰。
代儿忍痛。
母曰。
痛在汝身。
吾何能代。
跋摩曰。
眼前之苦。
尚不能代。
况三途耶。
母乃悔悟。
终身断杀。
至年十八。
相工见而谓曰。
君年三十。
当抚临大国。
南面称尊。
若不乐世荣。
当获圣果。
至年二十。
出家受戒。
洞明九部。
博晓四含。
诵经百馀万言
深达律品。
妙入禅要。
时人号曰。
三藏法师
至年三十。
罽宾国王薨。
绝无绍嗣。
众咸议曰。
跋摩帝室之胤。
又才明德重。
可请令还俗。
以绍国位。
群臣数百。
再三固请。
跋摩不纳。
乃辞师违众。
林栖谷饮。
孤行山野。
遁迹人世。
后到师子国
观风弘教见者发心。
后至阇婆国。
至前一日。
阇婆王母。
夜梦见一道士
飞舶入国。
明旦果跋摩至。
王母敬以圣礼从受五戒。
母因劝王曰。
宿世因缘得为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
恐后生之因。
永绝今果。
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
顷之邻兵犯境。
王谓跋摩曰。
外贼恃力。
欲见侵侮。
若与斗战。
伤杀必多。
如其不拒。
危亡将至。
今唯归命师尊。
不知何计。
跋摩曰。
暴寇相攻。
宜须禦捍。
但当起慈悲心。
勿兴害念耳。
王自领兵拟之。
旗鼓始交。
贼便退散王遇流矢伤脚。
跋摩为咒水洗之。
信宿平复。
王恭信稍殷。
乃欲出家修道。
因告群臣曰。
吾欲躬栖法门。
卿等可便择明主。
群臣皆拜伏劝请曰。
王若舍国。
则子民无依。
且敌国凶强。
恃崄相对。
大王天慈。
宁不悯命。
敢以死请。
王不忍固违。
乃就群臣请三愿。
若许者当留治国。
一愿凡所王境。
奉和尚
二愿尽所治内。
一切断杀。
三愿所有储财。
赈给贫病。
群臣欢喜敬诺。
于是一国皆从受戒。
王后为跋摩立精舍。
躬自琢材。
伤王脚指。
跋摩又为咒治。
有顷平复。
道化之声。
播于遐迩。
邻国闻风。
皆遣使要请。
京师名德。
慧观慧聪等。
远挹风猷。
元嘉元年九月
面启文帝
求迎跋摩。
即赐交州刺史
令泛舶延致。
等又遣沙门长道冲道俊等。
往彼祈请。
并致书于跋摩。
及阇婆王。
希临宋境。
流行道教。
跋摩以圣化宜广。
不惮游方。
路由始兴
经停岁许。
始兴有虎市山。
仪形耸峙。
峰岭高绝。
跋摩谓髣髴耆阇。
改名灵鹫
于山寺之外。
别立禅室。
去寺数里。
磬音不闻。
每至鸣椎。
跋摩已至。
或冒雨不沾。
或履泥不污。
时众道俗。
莫不肃然增敬寺有宝月殿。
跋摩于殿北壁。
手自画作罗云像。
及定光儒童布发之形。
像成之后。
每夕放光。
此山本多虎灾。
自跋摩居之。
昼行夜往。
或时值虎。
以杖按头抒之而去。
于是山旅水宾。
去来无梗。
文帝重敕等复更敦请。
乃汎舟下都
元嘉八年正月
达于建业
文帝引见。
劳问慇勤。
因言曰。
弟子常欲持斋不杀。
不获从志。
法师既不远万里。
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曰。
夫道在心。
不在事。
法由己。
非由人。
王与匹夫。
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
言令不威。
若不克己苦躬。
将何为用。
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
则士女咸悦。
布一善政。
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
役无劳力。
使风雨适时。
寒煖应节。
百谷滋繁。
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亦大矣。
不杀亦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方为弘济耶。
乃抚几叹曰。
夫俗人迷于远理。
沙门滞于近教。
迷远理者。
谓至道虚说。
滞近教者。
则拘恋篇章。
如法师所言。
真开悟明达。
可与言天人之际矣。
乃敕住祇洹寺。
供给隆厚。
王公英彦。
莫不宗奉。
俄而于寺开讲法华。
及十地。
法席之日。
轩盖盈衢。
瞩往还。
肩随踵接。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
食未毕。
奄然已终。
春秋六十有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郑善夫明 1485 — 15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5—1523 【介绍】: 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
弘治十八年进士
户部主事,榷税浒墅。
愤嬖幸用事,弃官归。
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
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
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
工画善诗。
有《少谷》、《经世要谈》。
善夫继之闽人
弘治乙丑进士,除户部主事
改礼部,以谏南巡,杖阙下,寻乞归。
用蔫起南刑部郎中,改吏部
有《少谷山人集》二十五卷。
(《园宝新编》:继之气秀岩谷,发情声诗,虽才韵弗充,而古色精言,高映霞表,飘飘然有逍遥远举之志。
《艺苑卮言》:郑继之诗如黄河冰棱,石岭天骨。
继之初不识王仪封廷相,作《漫兴》诗有云:「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
」后郑卒,王始知之,为位而哭,走使千里致奠,为经纪其丧,仍刻其遗文。
人之爱名也如此。
艺圃撷馀》:郑善矢气骨棱棱,差堪旗鼓中原。
《国雅》:继之才赋英迈,往往有新语。
邓原岳西楼集》:先生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
古诗、乐府原汉、魏,下及六朝,歌行近体抵掌少陵,绝句翩翩有青莲之致。
书法尤入神,真行斟酌《圣教》;狂草奔放,纵横烂漫,颠、素而下弗论也。
间又创意点染花草,丛筱怪石。
得象外趣。
邓原岳《闽诗正声》,洪、永之间,专谭兴趣。
林膳部、王典籍名其家。
弘,正之时。
气格为宗,则郑吏部擅其誊。
《谈艺集》:继之沈郁之恩,慷慨之词,如苍松挺秀,古梅含芬。
《焦弦竑笔乘》:予家有善夫批点杜诗,其指摘疵颣,不遗馀力,然实子美之知已,馀之议论虽多,直观场之见耳。
尝记其数则,一云:「诗之妙处正在不必说到尽,不必写到真,而其欲说欲写者,自宛然可想,虽可想而又不可道,斯得风人之旨。
杜公往往要到真处尽处,所以失之。
」一云:「长篇沈著顿挫,指事陈情,有根节骨格,此杜者独擅之能,唐人皆出其下。
然正不以此为贵,但可以为难而已。
宋人学之,往往以文为诗。
雅道大坏,由杜者启之也。
」一云:「杜陵只欲脱去唐人工丽之体,而独占高格,盖意在自成一家,不肯随场作剧也。
如孟诗云:『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便自风度,视『玉佩仍当歌』不啻霄壤矣。
此诗终以致为宗,而气格反为病也。
善夫之诗,本出子美,而其持论如此,正子瞻所谓知其所长,而又知其敝者也。
列朝诗集》:林尚书贞恒撰《福州志》,刺少谷诗专仿杜,时靡天宝,地远拾遗,以为无病而呻吟。
毅皇帝时政观之,视天宝何如?
犹曰无病呻吟,则为臣子者,必将请柬封、颂巡狩而后可乎?
甚矣尚书之颠也。
徐熥《安风雅》:正、嘉之际,郑吏部善夫实执牛耳,虎视中原。
而高、傅二山人左提右挈,闽中雅道遂曰中兴。
《笔精》:郑继之野兴诗末云:「年来混迹渔樵下,况有铜鞮伯氏风。
」用《春秋》晋叔向铜鞮伯华事耳。
向见郑诗刻本,疑用「白铜鞮」故事,改曰「习氏」,不惟失作者本意,而于题旨句法不相符矣!
闽小纪》:郑善夫尝雪中游天台,美髯白皙,毛褐笋舆,戒从者勿言姓名,人以为神仙,甚传郡中。
太守顾璘闻之,曰:「此必吾继之
」亟使人要之。
善夫答以诗云:「客有飘飘者,闲来湖海游。
云端寻雁宕,雪里过台州
白业藏贤达,浮槎近斗牛。
丰干漫饶舌,太守闾丘
」 《坚瓠集》:郑少谷《上泰陵》诗云:「苦忆焚香赐第日,报恩真愧济时才。
」盖泰陵乙丑科宫中焚香祝天,愿得贤才以辅太平。
故云。
《明诗选》:陈卧子曰:「继之雅质,故铺叙之言独长。
」 《池北偶谈》:、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
予谓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龙性堂诗话》:吾郡林子羽郑继之成工七律。
子羽刻意三唐,已造堂奥,继之仿佛工部,几夺神骨。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郑少谷古厚郁啬,七子外别树一帜。
田按:少谷清才,集中仿魏、晋以来无所不有,但摹壮为多耳。
大约气格雄浑,五律歌行最胜;音节浏亮,七言律绝为优。
但摹拟极肖,融化为艰;短制偏工,大篇未化。
其品次在何、李、边、除之亚,馀子不及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